|
誰動了我的冰淇淋?看哈根達斯如何被挖墻腳 因為一句直白的廣告語“愛我就給我哈根達斯”,在國內,哈根達斯視乎成為了高端冰淇淋的代名詞。但當你在旅游時走到一家看似不錯的冰淇淋店的時候,老板會告訴你,我們的是“意式冰淇淋”,不是“冰淇淋”,這是他們對于自己和哈根達斯的區別。 今年夏天,眾多中高端冰淇淋品牌在冷飲市場認知度更高了,他們強調健康無添加,價格也都在20元以上,消費者也不僅僅局限于線下售賣,有些冰淇淋開始擴展線上渠道。 消費場景的變化,讓冰淇淋逐漸在國內成為一種消費習慣。根據報告顯示,中國城市消費者把冰淇淋當成在家休閑的零食,相比2015年之后只有39%。 因為東北大板的成功,很多冰淇淋品牌更是把握住了老字號冰棍的名氣,但是實際才誕生了一年,他們在各個電商平臺和電商購物街上收獲頗豐。蒙牛、伊利等傳統廠家傾向于新進入者而言,*條碼費。經銷商代理費等渠道費用都是不小的支出,這么做成本比較高,也無法和大品牌競爭。 大品牌的遲緩發展確實給了新晉品牌更多的發展機會。對于提前阿門而言,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把更具隨機性的消費行為變成剛需,讓消費者愿意儲備冰淇淋。其次就是創意的迭代,更多豐富的口味創意,和形象創意會為自己的品牌贏得更多的消費青睞。物流成本和冷鏈也是能夠擴大銷售版圖的有效方法,聯合生鮮電商,致使銷售半徑擴大,從而獲得更多的消費市場。 大品牌也開始嘗試投資“健康”冰淇淋,雀巢去年改良了旗下一款桶裝冰淇淋配方,聯合利華也推出了自己的健康新品。不過國內的冷飲公司投入動作并不大,畢竟對于乳業來說這只是創新收入的增量,在總體業務中占比還是很小的。 |